历朝历代的文人睁大眼睛,尤其是元朝之前的,回忆诗中语句,无从辨别其中何处体现“思宋”之心。
苏轼看的明白,“挟私报复而已。”
糊糊:“此事迅速传至茅山所在的句容县。
县令深感此事非同小可,犹豫不决,便层层上报至郡、行省乃至都省。
经过一番审查,梁栋终被押解入狱。
但他心中仍存不服,于狱中竭力辩解道:吾不过是抒发心中之情,作诗自娱,岂有诽谤朝廷之意?
一些忌恨梁栋的文人担心证据不足,还将其中的诗句‘碧云遮断天外眼’改为‘浮云暗不见青天’;
‘大龙上天宝剑化,小龙入海明珠沈’改为‘大君上天宝剑化,小龙入海明珠沈’,使其在民间传诵,暗示梁栋思念南宋、心怀旧主,对朝廷统治不满。
为了落井下石,有人将大茅峰上题写了诗句的整块墙壁敲打下来,作为罪证密封运到元大都。如此一来,梁栋命运堪忧。
但许道杞从最开始就搞错了一件事,梁栋是汉人,住在镇江,会写诗,不代表他是南宋遗民。
他是金国难民后裔,其祖父三代均在金朝任职,金与南宋,原是对峙之敌。
金朝败于蒙古铁蹄之下,诸多金国民众为避战乱,纷纷涌入南宋,梁栋之父便是其中之一。
南宋亦随之覆灭,梁栋成为江南遗民,归于元朝治下。
他心向山水,淡泊名利,对政治并无过多向往。
他思哪一朝都不会‘思宋’。”
刘彻:“难得一件汉人仕金的好事。”
糊糊:“江南文人为梁栋的命运心忧不已,一封极其意外的判决书从礼部官员的口中传达出来:
诗人吟咏性情,不可诬以谤讪。倘是谤讪,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。
不久后,梁栋洗清罪名,回到江南继续过着闲适的生活。
但那段如梦魇般的经历让他心有余悸,从此再也不敢留下诗稿。”
独自飞翔:大哉乾元,何等自信与宽容的气魄。
百忍成金:和印象里迫害汉人、儒学的形象大不一样。
十万伏特:换到为宋明清绝无生还的可能。
糊糊:“在某些历史学者眼中,茅山诗祸是元廷弃绝文字狱的标志性事件。
但后来的也有人因为诗文‘思宋’而招祸。
宋朝有一个传统,向周边政权‘输送’皇帝。
除了大名鼎鼎的徽钦二帝,南宋还有一个宋恭帝赵??。
因为各种原因,他在历史上存在感并不强。
赵??是宋末三帝之一,四岁登基,六岁投降元朝,被封为瀛国公在上都客居十二年。
十八岁时,忽必烈下诏,派遣赵??入吐蕃,学习梵书、西蕃字经。
文献中记载是:宋主以王位来归,学佛修行。帝大悦,命削发为僧宝焉。
谁家夸孩子学习好,是让他出家的?”
仰望星空:老赵家在搞文化方面有天赋,从书画到佛学,跨界轻而易举。
骄傲的猪猪:这是敌国君主,能出家已经算好的了。
彩云之南:原来不只有东汉幼儿园,还有南宋幼儿园。
赵匡胤咒骂他好文的兄弟,骂完了才想起来,好像南宋后头的君主,都是他这一脉的。
夭寿了!
糊糊:“赵??出家后的经历,汉文史籍中再无记载,但在藏文典籍中却时有提及。
他法号合尊,曾任萨迦大寺总持,是西藏佛学界的翘楚,四处弘扬佛法,深研佛学精髓。
他翻译了《百法明门论》及深奥的《因明入正理论》,被藏族史学家誉为翻译大师。
赵??的结局,只在《佛祖历代通载》汉文版里提了一句:至治三年四月,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,诏僧儒金书藏经。
52岁的赵??忽然被赐死了!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。
元英宗为何忽然把在西藏待了34年的合尊喇嘛翻出来赐死,原因是他写了一首诗。
也是赵??唯一流传于世的诗。
寄语林和靖,梅花几度开?黄金台下客,应是不归来。
林和靖都知道,梅妻鹤子的创造者,隐居西湖孤山。
我想请人代为传达我的问候,询问孤山的林逋,自我离去后,梅花又绽放了几度?我孤身在此,心已破碎,恐怕此生再难重返故土,重睹家园的芬芳。
作为南宋遗民的精神领袖,降帝思故国,和梁栋这种闲散文人影响力截然不同,元朝统治者怎么能忍,大方送他一个轮回套餐。”
云与海:人不能单纯的想家?
言不由衷:他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