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如文小说网 > 给古人直播美食,他们都馋疯了 > 第 252章 雕胡饭

第 252章 雕胡饭

朱元璋怒喝道:“屠城!”

满清入关,到底做了多少孽债。

清初不少人还记得,混着扬州十日、嘉定三屠留下的血泪。

文人们抱着自己的宝贝书籍,心痛不已。

居然借修书之名,毁书。

天幕提到的文章书籍,有的来自前朝,有的出于后世。

但不少都从天幕之中听说过。

比如辛弃疾、比如《天工开物》。

这样灿烂的诗词和著作,依然保不住。

被无情的删改、禁毁,甚至一度失传。

诗词文章著述皆是心血所在,怎能任人如此摆弄。

藏诸名山,传之其人,通邑大都……太史公诚不我欺。

天幕消失,而明朝的皇帝们(朱元璋、朱允炆除外),忙着召集人手抄写《永乐大典》。

于公宣扬大明的文治,传承中华文化精华;于私是为保护爷爷的爷爷的……爷爷帝王陵出一份力。

新的一天,天幕再度亮起。

糊糊:“hello,小伙伴们,今天说一道快失传的美食。”

迷雾麋鹿迷了路:复刻,转赛道了?

天涯赤子心:快失传,不是已经失传。到底是什么?

糊糊:“这是一道盛行于唐代的美食,李白、杜甫、王维都是它的忠实拥趸。”

唐朝及以后的人绞尽脑汁想,他们三人有共同的喜好吗?

李白杜甫好说,毕竟李杜并称,关系好的很。

但李白和王维就……不好说,不好说。

糊糊:“唐上元二年,李白夜宿铜陵五松山上的一户荀姓农家。

这个时间点,很难说他是来旅游,还是躲避战乱。

主人家或许不知道他们招待的是一位大诗人,但热情好客的本能,还是让他们将家中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让客人品尝。

而后李白挥毫泼墨,写下一首诗。

《宿五松山下荀媪家》

我宿五松下,寂寥无所欢。

田家秋作苦,邻女夜舂寒。

跪进雕胡饭,月光明素盘。

令人惭漂母,三谢不能餐。

那一夜,李白吃的是雕胡饭。”

唐及以前的人疑惑,雕胡饭怎会失传,原材料不是遍地都有吗?

糊糊:“李白在诗中感慨一番农家辛苦,对雕胡饭只有一句形容,盛在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里。

李白毕竟不是苏轼,在吃之一道,没那么专业。

但杜甫和王维绘声绘色的形容过。

杜甫:秋菰成黑米,精凿传白粲。玉粒足晨炊,红鲜任霞散。

糙菰米是黑的,精菰米是白的,蒸完了之后发红。那菰米饭是什么味道呢?

杜甫接着写:滑忆雕胡饭,香闻锦带羹。

王维写的是,香饭青菰米,嘉疏绿芋羹。

总结起来大概就是又香又滑,想象一下就觉得很美味。”来源网络

众人不解,这还用想象,尝一口不就知道了。

哦,后世快失传了!

糊糊:“注意,李白的诗中用了‘跪进’两个字,不是说他对主人家有多感激涕零,而是在唐朝时,跪坐才是常态。

他们跪着说话,也跪着吃饭。

早期的‘跪’和清朝的‘跪’截然不同,这是一种礼仪,而非压迫。

老祖宗们也不傻,跪坐久了身体也受不住,于是发明了支踵。

一种夹在两条小腿之间、隐藏在臀部之下的小凳子。

它的作用是支撑身体重量,避免双腿长时间过度弯曲,从而减轻膝盖和腿部的压力。

在外观上并不影响坐姿,但在无形中减轻了坐姿的压力。

因为生活习惯的变化,如今的生活中已经没有支踵的身影。

但日本还保留着,可流传中出了差错,他们拿来装寿司。”来源网络

刘彻大笑,实在想不明白,坐具如何成为容器。

糊糊:“直到宋朝高脚桌椅的普及,才算真正解放了双腿。

另外,古人不光跪坐,稍微有点家底亦或正式的场合,都是分案而坐。

也就是每人一张单独桌案,分餐制。

古代有一个词语形容夫妻恩爱,叫做举案齐眉。

梁鸿的妻子孟光每次送饭,都要将盛装食物的‘案’举得与眉毛齐平,以示尊敬。

这个案,有的说是托盘,也有的说是桌子。

如果是后者,一张实木桌子再加上数量不等的碗筷食物,起码几十斤。

孟光的力气该有多大,这可能就是他们夫妻恩爱的缘由!”

李世民:“促狭!”

糊糊:“说起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