举下,于沈阳登基称帝,改国号为"清",完成了由割据政权,到统一政权的转变。
"陛下放心,微臣己派专人赶赴大同和宣府点验行伍。"
见朱由校将话说的严肃,兵部尚书王在晋赶忙起身应和,不敢有半点怠慢。
自从前任"宣大总督"崔景荣官复原职,重回宣大坐镇之后,这两镇的行伍军备情况,有了肉眼可见的改观,原本欺上瞒下,贪赃枉法的将校们也悉数被绳之以法。
只可惜碍于时局的变化,在宣大坐镇多年的老将杨肇基转而移驻山东,朝廷难以凭借这位老将在军中的影响力,更加高效的整饬宣大行伍。
故此为了避免,好不容易才"起死回生"的宣大重新出现往日暮气昭昭的局面,王在晋己是连续两年,亲自在兵部挑选能臣干吏,赶赴宣府和大同发饷。
"非常时期,谨慎点好。"
沉闷的点了点头之后,朱由校恍惚的目光又投向窗外,脸上的神情冷寂茫然,叫人猜不到其心中所想。
相比较红夷人突然出兵占据澎湖;还是女真老酋努尔哈赤平定扎鲁特部,威压漠南草原的举措,给他产生了更大的压力。
绝不能让建州女真,像原本历史上那样,在辽东来去自如!
想到这里,朱由校心中便是一定,转而意有所指的看向神情同样有些杂乱的兵部尚书:"朕记得,朝鲜今年该来朝贡了吧?"
洪武年间,太祖朱元璋为了避免海外诸国借着"朝贡"的幌子打秋风,对于各属国朝贡的时间频次做出了严格规定。
而朝鲜作为大明最为忠诚的"附属国",太祖朱元璋破例允许其每三年便可朝贡一次,若是碰上大明皇帝过寿,亦或者册立储君这等大事,也可自行酌定前来朝贡恭贺。
"陛下所言甚是。"
短暂的沉默过后,兵部尚书王在晋有些迟疑的声音响起,目光中夹杂着一抹狐疑。
天子想要干什么?
"命令礼部好生准备吧。"
尽管瞧出了王在晋脸上欲言又止的神色,但嘴角噙着一抹冷笑的年轻天子却并没有予以解释,只是默默扭头看向窗外,神情凛冽严峻。
若是他没有记错的话,这朝鲜可是有些忘恩负义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