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"朕来告诉尔等,就在几天前,朕碰到了一位自陕西白水县而来的秀才!"
"堂堂秀才公,宁肯拼着舍弃其家族在当地百余年的耕耘,也要抛家舍业的领着一家老小往京师搬迁,尔等知晓这意味着什么嘛!"
朱由校这一次确实很生气,或者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辽镇建奴虽然猖獗,但其对大明所造成的"隐患"却是摆在明面上的,朱由校完全可以凭借着脑海中的历史知识,从容应对。
但那场浩浩荡荡,近乎于席卷了整个大明北方的"农民起义"却是截然不同,其涉及到的人员早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"灾民",而是包含着大量同样食不果腹的边军将士。
换句话说,这场农民起义便是由一群无路可走的农民,领着一群常年领不到军饷,待在边塞吃沙子的边军们共同推翻大明朝的统治。
"还请陛下息怒。"
"老臣以为,陛下当即刻派遣京营诸将赶赴西北边军坐镇,并以能臣整饬行伍。"
"地方上的吏治,也当由老成持重的重臣巡抚监督,务必肃清当地的毒瘤。"
迎着朱由校咄咄逼人的眼神,内阁首辅方从哲硬着头皮,哆哆嗦嗦的回禀道,其身旁的次辅刘一璟也是颔首不止,罕见的没有提出反对意见。
万历年间,因为众所众知的"国本之争",万历皇帝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,一首待在深宫,借此表达对外朝大臣们的不满。
虽说靠着司礼监掌印太监手中掌握的"披红"大权,万历皇帝依旧牢牢掌控着朝野,但对于地方上官员的认命却是显得有心无力。
尤其是相比较富饶的南首隶和河南山东等地,少有官员愿意长途跋涉,赶至距离中枢足有数千里之遥的陕北任职,而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陕北当地官员数量严重不足,官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。
毕竟面对着常年无人监管节制的局面,大权在握的官员们,少有人能够坚守本心。